1:铸币权与货币政策
“铸币权”,就是货币发行权。简单暴力的翻译,就是“印钞”的权力。
国家为何发行货币?
为了商品与服务的流通,以及携带更方便,至少最初是为了这个目的。
慢慢的“政府们”发现,铸币权有很多“妙用”(后文会讲到)。
于是乎,产生了神奇的“货币政策”。
(注意:贵金属时代是没有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这种东西的!)

古金币
国家应该发行多少货币?
没有准确公式和方法计算!只可估算!
例如:
村里只有鸡蛋和粮食需要交换流通,那么,只需要计算流通的鸡蛋和粮食总量,对应发行等量货币即可。
但是,如果村里的房子,鸡蛋,粮食,农具,奶妈,跑腿,媒婆等等。。。都需要进行交易。
那么,对应货币发行量对计算就非常困难,只能估算!
更为复杂的情况是:每天、每月、每年参与交易的数量并不确定。why?
就理论而言,如果,老李家房子价值100万,但是老李永远不出售,这个房子是不需要对应发行货币100万。
所以,货币发行量只能进行估算。
谁进行估算?央行!
既然是估算,当然就可以人为“操纵”。
“政府们”可以适度扩大发行量,来达到一些“妙用”的目的。
“妙用”对应的即是:“货币政策”。
值得区别的是,美国的铸币权归美联储(私人机构)而非美国政府。

美联储
2:各国非常“迷恋”货币政策
10年主要经济体M2(广义货币供应量)扩张倍数(单位:美元亿)
2012 | 2022 | 增加倍数 | |
美国 | 10万亿 | 22万亿 | 1.8倍 |
欧元区 | 9万亿 | 15万亿 | 1.6倍 |
日本 | 5.7万亿 | 8.6万亿 | 1.5倍 |
中国 | 13万亿 | 37万亿 | 2.6倍 |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再到2019席卷全球的“疫情”。
各国央行事实上都是在持续“放水”,持续“迷恋”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
货币政策,研究来研究去,无非就是:
- 供应规模:放多少水?
- 供应时机:啥时候放水?
- 供应对象:放给谁?
- 供应方式:以何种方式放?

全球派钱
3:货币政策是兴奋剂
货币政策是兴奋剂,也是“幸福剂”。
货币通常以“廉价信贷”的方式“注射”给社会以及特定领域。
当某个行业,产业很容易获得廉价信贷,这个领域自然会马上蓬勃发展,既“有钱”去投资,又“有钱”去收购。
当全社会很容易获得廉价信贷时,每个人都感觉到“有钱真好”。
例如:信用卡,车贷,房贷,我们只需要付少量的钱,甚至零首付,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然,货币本身并不创造财富,所以,兴奋剂不会带来长效刺激经济的效果,通常会适得其反。

注射兴奋剂
4:货币政策可以“温柔收割”
政府调节财富分配的方法很多,税收、产业政策、政府基金扶植、财政开支倾向,货币政策等等。
但是,最“忍不住用”,也最“温柔的”就是货币政策。
如果用税收去调节财富分配,穷人感觉“肉疼”,富人感觉“被抢钱”。
货币政策不同,通过信贷的方式,在供给端发力,非常温柔、隐形的将财富定向流入特定的领域。
看上去,没有“克扣”任何人,也没有“盘剥”任何人。
低息,贴息,无息的贷款给谁,谁就是有钱人。
即使是有息贷款,只要可以持续的借新还旧,依旧可以维持有钱。
当然,还有很多信贷发放的不同方式变种,这里就不逐一阐述,但是本质上就是信贷,就是借钱出去,甚至是“派”钱出去。
通货膨胀,本质就是财富的再分配。
关键通货膨胀可以有很多方式,某种资产的价格暴涨,那么持有这种资产的人就等于得到“派钱”,如:房产。

货币政策是隐形分蛋糕
5:货币政策操作成本极低
各国政府“喜欢”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政策操作成本极低!
- 调整产业结构:必然明显伤及既得利益集团或者阶级;
- 降低执政成本:明显带来内部阻力;
- 税收调节分配:难免有大量抱怨,以及执行难度;
货币政策不同:
- 不需要任何人交钱,只是“发钱”;
- 不需要由下至上,向下执行即可;
- “看上去”不动任何人的既得利益;

印钞厂
6:货币政策滥用的弊端
培养懒惰
多次免费“输血”,不但不会刺激创富,反而,进一步“懒惰”,坐等输血;
助长投机
廉价信贷催生市场投机风气,各类资产价格不正常暴涨;
破坏规则
资本善用者,利用低成本优势资金,摧毁良性市场竞争;
催生无效供给
- 使用不足的公共设施与闲置住房;
- 无人要的库存以及被丢弃的商品;
- 无人问津or负能量的文化产品;
- 。。。。。。。
货币政策滥用的最终结果
一切财富,源自社会总体效率。房子,汽车,鸡蛋,大米,快递,看病等等,都是人类共同效率下的创造。
什么是有效创造?
有效创造:
你创造的商品或者服务已消费;
无效/负效创造:
创造的商品或者服务没消费,但是已经消耗了社会资源or劳动力,所以负效果。
如果,“有效创造”总量并没增加,那么,每个人得到实际商品与服务,必然减少!
最终,社会财富并无增加,社会效率明显下降,经济道德下滑。
当社会效率达到某个临界点,产生重大失衡,这时候就会发生经济危机。

货币政策就是走钢丝
7: 几种明显的错误说法
错误说法1:
只要央行放水足够,
房价,股市就可以持续上涨?
健康经济体和人体一样,最终必须依靠自我造血能力,完成生命维持与新陈代谢。
货币刺激,更像兴奋剂,短期的活力,可以保障,长期无效。
而且,刺激效果逐次递减,直至失效。
更为关键,央行在实际操作放水的过程中,必须“小心翼翼”,一旦溢出,到达“设计”之外领域,必然造成不可控的冲击。
例如:如果货币进入食品体系,冲击食品价格,造成食品价格暴涨,带来的可不是一般动荡。。。这是央行也不能承受的巨大风险。
暴力直白的说,如果托底房地产与股市的钱进入生活必需品领域,将会可能造成巨大恐慌。

房地产
错误说法2:
直接派钱给居民,即可拉动消费!
这个逻辑很简单,居民拿到免费的钱去消费,然后拉动商品与服务。
但是,这个逻辑的问题在于:
- 拿到钱的人,不去消费怎么办?去存款你不允许?还是拿去继续炒房、炒股你可以禁止?
- 拿钱这么容易,谁活该应该负责生产和服务?每个生产者,服务者同时也是消费者!
- 产业结构,生产效率,服务效率靠发钱解决不了!也就是市场优选的有效创造未必出现,甚至适得其反?
(美国免费派钱的结果,已经显现,40年以来最高的通货膨胀率!

劳动人民
错误说法3:
只要能放水到“指定领域”,
找到新增长点,即可实现经济增长?
权且不说,是否能够“严格”,“定向”的将货币投放给指定领域,就算可以,依旧面临以下问题:
- “指定领域”市场决定更为理性,领导、专家决定常常未必准确;
- 廉价资金有极强的破坏力,良莠不分进行冲击,如何确保扶植的就是应该扶植的企业?
- 社会产业高度相关,看似无关的产业事实上与“重点产业”高度相关。
(所以,某个领域特别优秀的国家,其他产业同样处于非常高的水平。这和人体类似,几乎没有一个器官是没用的,而且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