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是中国几千年悠久的文化积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继承并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地发展的优良品德。传统道德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到了战国时代,“礼”“义”“廉”“耻”四个维度的总结,逐渐成为了传统道德的中心要义,而在汉朝,董仲舒又把“仁”“礼”“智”“信”等概念,从而确定了“仁”的核心价值观和基础标准。在我国,“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观念体系。本文以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基础,对我国大学生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是拓宽高校德育实践路径的有效方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德育工作相结合,其终极目标就是要将传统文化中优良的道德内容,内化成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并将其转变成道德行为。过去,大学的道德教育还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但实际上,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道德教育的方式。在大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环节,要采用逐步递进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在专业课程中培养思想品德。在德育方面,学习德育知识就像学习科学知识一样,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在道德规范的层面上,大学生的教育应当采用知行合一的德育方式,学生既要了解道德规范,又要通过自身的行动来进行反思,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在道德养成教育阶段,对大学生的教育应多对前一环节的结果进行总结,真正做到从学习到实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这就对大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需要加强和改进校园的道德教育。第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活动。要加强学校和社会的合作,积极开展“敬老爱老”等相关的实践活动,对周围的“敬老院”和“独居”等进行经常性的帮助,并坚持下去。第二,要把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例如,基因研究的学生不但要明白他们所学习的课题的重要性,而且要明白它在道德和伦理方面的作用,所以在对他们进行职业辅导的时候,一定要强化他们的伦理教育。第三,德高为师,为人正直,以身作则。在构建大学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可忽视模范模范的影响,特别是教师的一言一行更是如此。“台上”和“台下”必须一致,如果不能做到一致,就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感,从而使得原本就举步维艰的大学道德教育进一步走向更加艰难的境地。
在我们国家大学道德教育中,传统文化对道德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品德的培养。在现代高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作用是科学技术和政治体制所不能比拟的。中国人从远古时代起,就把提高自身素质视为所有工作的根本。现在,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去除其糟粕,取其精华,把这些传统文化合理地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养。第二个方面是认识程度。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洗礼,可以使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使其获得更多的知识。在把传统文化与大学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教室里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经典诵读。只有通过广泛的经典阅读,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文化的积累,才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才能迅速地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第三个方面是文化素养,人文素养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的本质品质。
大学道德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适应人类发展的要求。“厚德载物”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理想取向,可以为“立德树人”提供更多的人文内涵,实现对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进而克服传统道德在当代异化中的负面效应,实现大学道德教育的再一次统一。
“振民育德”的人文理念,需要大学道德教育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层次发展。在功能方面,在宏观层次上,要发挥政治引导和经济支持作用,在中观层次上,要发挥文化凝聚作用、自然和谐作用,在微观层次上,要共同发挥作用。在目标上,要把宏观目标定位为“铸魂育人”,中观目标定位为集体目标“四讲四有”,细观目标定位为个人目标定位为“立德修身”,分层推进。
道德教育的整体性与道德教育的衔接性,“果行育德”的道德教育思想,注重道德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注重道德教育对象的价值塑造,注重道德教育对象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大学德育要将道德目标的内部道德环境的理性发展和自觉建设作为中心。在这个过程中,要使道德认知的外部干预、道德信念的内部构造和道德行为的外向导向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循环的矛盾运动;在各个环节上,使德育计划的制定、德育机制的选择、德育影响的施加和德育效果的反馈,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有机的结合。
时代性和历史性的超越性结合起来,“崇德广业”的任务要求为道德理想注入了新的内涵,大学的道德建设既要符合新时期的实践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又要在新时期纳入社会主义伦理的内涵,又要结合各行业的特殊性,增添职业伦理的内涵。
对大学道德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和“学以自得”进行变革,反映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一个从内在到外在的转变。“因材施教”是建立在“人人皆能”和“授人以渔”的原则上的,强调有针对性、多样化和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学以自得”论重视人的潜能,重视人的自我认识到自我实现的内在过程。营建院校道德教育的“因材施教,习以为常”应在三个层面上,凸显中国百家匠人的精神精髓,体现新时期营建者的价值取向。
课程的主题。以“鲁班精神”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当代意义来统领道德教育,分别是: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将通识教育单元下的5个主题融合到思政课和活动课中,将“敬业”主题与“择业”“创业”主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环保”为主题,对全体同学进行一次“专题”的教育,并根据不同的学科特征,拓宽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如:将勘测设计师的职业伦理主题与“中国建筑史”主题融合,用“古代建筑”的历史来诠释中国工匠“斋心巧智”的价值观。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通过专家学者讲大课,劳模工匠上讲台,优秀校友回校园,师生同上一节课,形成多主题教学的模式。专家、学者所具有的理论厚度可以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劳模、工匠们在实践中的感悟可以让他们产生一种“怡情、化性”的道德情绪,而那些杰出的校友们的奋斗足迹可以让他们产生一种激励他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在他们的课堂上进行的学习经历可以让他们对知识和行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教育主题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可以让大学的德育课程变得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时代,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成就感。